美白針險奪命!25歲菲傭疑遭無牌行醫注射後敗血症 當局嚴正調查

2022年 7月 7日

近日,香港發生一宗疑似無牌行醫的嚴重事件,一名25歲菲律賓籍女子接受美白針注射後,出現敗血症症狀,被送往深切治療部治療。衞生署已介入調查,並將案件轉介警方處理,提醒市民切勿接受非專業醫護人員的治療,特別是靜脈注射。

事件詳情:

  • 受害者背景:25歲菲律賓籍女子, 原本健康狀況良好
  • 事發經過:在油麻地一處所接受穀胱甘肽靜脈注射(俗稱美白針)
    共接受了10次注射,最後一次於7月5日進行
    注射後不久出現發燒和頭痛等症狀
  • 就醫過程:7月5日到北大嶼山醫院急症室求診
    同日被轉送瑪嘉烈醫院深切治療部,臨床診斷為懷疑敗血病,目前情況穩定

調查進展:
衞生署於7月6日接獲醫院管理局通報, 受害人拒絕提供注射確實地點及進行注射的人士資料; 
衞生署懷疑涉及無牌行醫,已將個案轉介警方調查


穀胱甘肽(GSH)介紹:由穀胺酸、半胱胺酸與甘胺酸連結而成; 功效包括改善皮膚光澤、修護細胞、保護肝臟、解毒等; 在食品工業中有多種應用

衞生署呼籲:

  • 市民不應接受非專業醫護人員提供的治療,尤其是靜脈注射
  • 如接受注射後感到不適或出現發燒等症狀,應立即就醫
  • 接受注射前應了解程序詳情、潛在風險和可能的併發症
  • 建議先徵詢專業醫護人員意見,作出明智選擇

此事件再次展示了無牌行醫的嚴重危害,提醒香港市民在追求美容效果時須謹慎行事,選擇合法註冊的醫療機構和專業人員進行治療。同時,也反映出對美容行業監管的重要性,相關部門應加強執法力度,保障市民健康安全。

 

相關報導轉自 Source: https://www.stheadline.com/article/3112110/25歲菲女敗血症入ICU揭有人無牌行醫打美白針-衞生署轉介警方調查

學會提醒, 任何人士本身如非註冊醫生或註冊牙醫, 便不應施行應由註冊醫生或註冊牙醫施行的醫療程序, 否則可能會因觸犯《醫生註冊條例》(第161章)及《牙醫註冊條例》(第156章)等法例而被檢控,一經循公訴程序定罪,最高刑罰可處監禁七年。

當中建議的入侵性醫療程序包括:

  • 涉及注射的程序, 如: 注射皮下填充劑、A 型肉毒桿菌毒素、美白劑和高濃度血小板血清;以及中胚層療法和減肥針注射等。使用氣壓槍以無針方式注射美容物質的程序也包括在內。
  • 以機械或化學方法在皮膚表皮層以下進行皮膚剝脫
    如: 皮膚剝脫(又稱磨皮、換膚), 涉及以機械或化學方法去除不同皮膚層的組織等。
  • 高壓氧氣治療
    這程序有時會以不同名稱作招徠, 如「氧氣艙」, 其實是一種治療例如減壓病或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等疾病的療法。此程序不應被當作一種美容程序來施行。

以上醫療程序只應由註冊醫生施行。

給美容服務提供者的忠告:
如果你不是註冊醫生, 請勿進行上述醫療程序。 你應建議你的顧客向註冊醫生求診。只有註冊醫生才合資格進行醫療評估, 以評定你的顧客是否適宜接受某項程序, 和處理在程序進行時及其後有機會出現的併發症 。視乎每宗個案的事實和證據而定,如你不遵照此意見而進行相關醫療程序,你可能 因 犯《醫生註冊條例 》(第 161 章 )而被定罪。

給市民的提醒:

  1. 接受美容程序前,緊記要求索取有關程序的細節,包括程序將會用甚麼儀器和物料;
  2. 確保自己明白與程序相關的潛在風險和併發症;
  3. 要求施行程序者提供姓名、資歷和施行該程序的經驗等資料;
  4. 凡涉及上述入侵性醫療程序, 只應由註冊醫生施行;
  5. 如你被美容服務提供者轉介至一名醫生以施行美容程序,緊記要求美容服務提供者以書面形式提供醫生全名。全港註冊醫生的名單可於香港醫務委員會的網頁查閲 (http://www.mchk.org.hk/doctor/index.htm);
  6. 慎防有問題的宣傳手法及推廣策略。